2)第十九章:大柱子的婚事_乡野风情:旮旯村的风流事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认为,一辈子也就是这么一回,一定要办得像模像样的,以后就没有露脸的机会了。还有农村人讲究礼尚往来,这些人家这些年来行了别人家的不少礼,这一次有了这个机会,也该捞捞梢了,不然就太吃亏了。于是这三家是亲戚都带,是朋友都请,是庄客都受,本来已经断了亲戚,这次也要续上,用说书人的话说,就是“哪里断头那里找,断了青丝接红绳。”据见多识广的大甩爹说,“他活了60多岁,还没有看到过旮旯村这样热闹的场面。”

  这一天,旮旯村的100多户人家,很少有在家吃饭的,因为这个村庄上的人,不是和这家亲戚,就是和那家有交情,都出去吃大席去了,有的人家最多的,摊到三勾礼,吃完这家吃那家。可以说是春风十里桃花坞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

  据说,还闹出这样一个小笑话。有一个村上的光棍汉叫邵楞头,和那位姓张的人家是表兄弟,他很少吃过这样的好席地,八碟八碗,还有他特别喜欢吃的羊肉馅饺子,他喝酒吃菜不算,光羊肉馅饺子就吃了5大碗-->>,回家时,腰都弯不下来了,走在路上,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刮掉了,他就一路踢着帽子回家去,恰好遇到一个孕妇,邵楞头说,“请你帮我把帽子拾起来,”那个孕妇指了指自己的肚子,没有好气的说,“你这个人头嘟啦眼也瞎吗,你看看我能够弯下腰来吗?”邵楞头说,“对不起,原来你也坐席刚回来呀。”

  还有一帮人,这一天忙的也很厉害,那就是一帮要饭花子。这旮旯村一带有几个有名的要饭花子,有张小鬼夫妇,有二郎山那边的大黑子,楞小绫子,有大癞子,小癞子等七八个。这一天,像是有人通知、召集似的,都齐刷刷的聚集到了旮旯村.。这一帮人整天没有事情干,专门打听附近庄上的红白喜事,以便混个吃喝。他们平时上门,也许人们不太理睬他们,在这特除的喜庆的日子,谁都怕他们搅局,都是采取安抚方法,叫他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。很客气的给他们一顿饭吃,给一壶酒喝,比较开通的人家,还给个三块五块钱。

  什么人都怕宠,当官的怕宠,找他的人多了,他自然就不会热情,为民的怕宠,腰包里有钱了,自然也就不吃嗟来之食。这要饭的花子也是这样,有人给钱了,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,给饭他们也不吃,给酒他们也不喝,专门要钱,给少了还不愿要,就一个劲的在你家门口闹。好汉怕赖汉,赖汉怕死汉,好人就怕恶人磨,遇到恶人没奈何,就是这样,逼得你非得给钱不可。

  这几个要饭花子,因为还要赶其他两家,旮旯村是他们今天行程的第一站,所以一大早就来到大柱子家门口,一人买了五毛钱一挂鞭炮,在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l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